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博物馆在社会中的角色不断变化、更迭,博物馆的未来一定会愈发光彩夺目。
今天,让我们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民航博物馆,坐上一架穿越时空的航班。在这里可以看到军委民航局成立后,1950年7月1日新中国民航“七一”开航试翼蓝天的模样;可以回顾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第一次展翅翱翔的雄姿;还有C46、里-2、BAe-146、伊尔-14、三叉戟、奖状六、运五、运七、空客A310-200等型飞机和直升机20余架……机型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基本涵盖了世界民用飞机变迁的主要机型,其中更是有镇馆之宝——“伊尔-14型(4208号)主席专机”。我们在这里体悟中国民航辉煌的历史,这里也为我们照亮中国民航更高远的未来。
■文博名片
展馆:民航博物馆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200号
特色:中国民用航空局主办的民用航空专题博物馆,民航行业唯一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民航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89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98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5924平方米,是按照飞机发动机形状设计的外观独具一格的现代建筑。自2011年开馆运行以来,民航博物馆以“宣传民航的窗口、科普教育的平台、文化建设的阵地”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生态园林式博物馆。
民航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为反映中国及世界民航(航空)发展历史、中国民航人精神风貌和中国民航发展建设成就等方面的相关见证物,藏品历史时期涵盖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发展阶段,且具有鲜明的民航行业特色,按民航行业特点分为机场类、航空公司类、空管类、保障企业类、科研文化类等。
大型设备中有机场特种车辆、雷达天线、盲降系统等近30台(套);中小型仪器设备600余件,反映了空管、机场、机务维修等民航各主要业务所用仪器设备变迁情况;飞机模型类藏品覆盖世界范围内相关国家各时期经典机型;馆藏民航制服及配饰类藏品反映了我国从民国时期中航、央航的飞行员制服、乘务员制服,到新中国第一代空乘制服,及当代各航空公司飞行员、空乘制服情况,品类齐全。此外,文件资料类、音像资料类藏品也涵盖了我国民航发展各时期及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驼峰空运、“两航”起义、“八一”开航、拉萨试航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在科普互动区,还设有空客A320、西锐、梦幻三类飞行模拟机,供观众体验模拟飞行。截至2020年年底,民航博物馆共有藏品10409件(套),实际数量30147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馆藏故事
故事一:镇馆之宝4208号专机
在民航博物馆展厅内,最受瞩目的当属编号为4208的伊尔-14型飞机。该机曾执行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任务,是馆藏“一级文物”。
伊尔-14型飞机是由前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12型运输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的,1950年7月15日首次试飞,1954年开始投入使用。伊尔-14型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降低了飞机阻力和改善了座舱设备,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1956年,我国空军从前苏联引进49架伊尔-14,主要执行专机和空运任务,4208号就是其中之一,由上海龙华飞机修理厂改装。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内没有特定领导人的专机,保障副总理级别以上党和国家领导的飞行任务,称为专机任务。保障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领导人出行的专机任务,称为重要专机任务。
1957年,因为操控性能优良,4208号飞机被挑选改装用以执行专机任务,并先后于1957年10月21日、12月8日两次执行毛泽东主席的专机任务。专机任务对飞行员要求很高。蔡演威曾多次执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据他回忆,飞机着陆训练时,要求3个轮子同时落地,降落要十分平稳,客舱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只盛满水的杯子,要求杯子里的水不能洒出来,技术标准非常高。
在1958年第4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幅名为《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照片,摄影师署名为侯波。“当时毛主席大衣也没有脱,正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侯波认为这是“拍摄毛主席办公照片的最好机会”,于是按下了快门。果不其然,照片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行量很大。
其实,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学界存在一些争论。不少学者认为这张著名的照片拍摄于4202号飞机上。时任毛泽东主席英文秘书的林克曾追忆:主席当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学习英文,照片拍摄于1957年3月19日,这些都记录在他当时的日记里。有学者翻阅了4202号飞机履历本,确认当天执行毛主席专机任务的是4202号。照片拍摄于4202号的结论便由此得出。
然而,在调查4208号专机的历史时,原独三团的多位空勤人员都表示,照片拍摄于4208号上,而非4202号上。刘万敏曾是4208号飞机固定的随机机械师,在1957年4208号飞到上海改装时曾随机前往。当他看到《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照片后,立即判断出照片拍摄于4208号上。判断的依据是:只有4208号上才有火炬灯。除此之外,4208号的窗帘杆是连在一起的,与4202号不同;另外就是两机客舱布局的差异。而曾经执行过毛主席专机任务的飞行员蔡演威也明确表示,火炬台灯只有4208号有。火炬灯是搭乘4208号最直接的证据。
在4208号的任务派遣单上,只有1957年10月21日、12月8日两次毛主席专机任务记录。由于缺乏更多的资料,照片拍摄于哪一次,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二:衬衣领带见证英雄机组壮举
“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徐瑞辰被撕碎的制服衬衣、领带,是成功处置川航3U8633航班险情的重要历史见证物,2019年9月,由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捐赠给民航博物馆。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执行重庆至拉萨的飞行任务。6时26分,3U8633航班起飞,40分钟后进入藏区,保持巡航高度9800米。7时7分,机组突然听到“嘭”的一声闷响,发现右侧风挡玻璃出现网状裂纹,ECAM(飞机电子集中监视系统)出现风挡加温故障信息。机长刘传健立即伸手触摸右侧风挡,内侧玻璃破裂,有割手的感觉。根据高原飞行经验,刘传健认为此种情况下无法继续飞往拉萨,需要马上下降返航。向空管报告后,成都区域空管部门马上发出相关指令,引导航班返航。
话音刚落,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完全破裂。由于瞬间释压,机舱内外的压力差将右侧风挡吸出窗外,驾驶舱门自动打开。副驾驶徐瑞辰侧半身被吸出舱外,面部和手部被玻璃碎片划伤,衬衣和领带几乎被撕成布条。部分飞行控制组件也被吸出,造成多个操控组件故障。
爆裂的瞬间,机组人员耳朵失聪。他们的眼眶、耳膜、皮肤被巨大的力量撕扯着,人都变了形。飞机剧烈抖动和强大的气流让人无法看清仪表盘,低温缺氧使操作变得极其困难。机上的旅客和机组命悬一线。
机长刘传健加大引擎,拉起机头,提升飞机的高度,这一操作直接将副驾驶徐瑞辰甩回了机舱。副驾驶徐瑞辰艰难地坐回驾驶位,系好肩带,带上氧气面罩,立即根据机长的示意将应答机编码调至“7700(紧急状况)”。随后,第二机长梁鹏从客舱进入驾驶舱,辅助机长进行特情处置,持续向空管报告特情信息。他们齐心协力凭借着仅有的左座主飞行显示和导航显示,手动驾驶飞机。
座舱释压发生时,乘务组正在客舱中进行餐饮服务。随后,他们立即执行释压处置程序,并通过客舱广播指导旅客使用氧气面罩。他们喊出:“请大家相信我们,相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大家安全落地!”安全员持续观察、了解、注视整个客舱旅客的动态,配合客舱机组对全体旅客进行指导、安抚以及协助。
7时41分,川航3U8633航班安全落地。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最终在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安全。
川航3U8633航班机组应对险情的高超技术水平、优良职业素养和履险如夷的英雄行为,诠释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当代民航精神的内涵。2018年6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刘传健同志“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机组全体成员。
民航博物馆通过展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徐瑞辰被撕碎的制服衬衣和领带,教育引导全体民航人和社会观众,学习英雄机组事迹,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故事三:一面国旗图样 讲述“两航”故事
在民航博物馆的展厅中,赫然陈列着一件珍贵的国旗图样,它长63.5厘米,宽49厘米,围绕国旗图案一周的白色纸边已经泛黄,整个纸张也有些褶皱,夹在一个玻璃相框当中。这件国旗图样是1949年“两航”起义的进步员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举行的活动所用。
“两航”系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央航)的简称。中航和央航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航空公司。截至1948年年底,中航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各成员中排名第八位,央航也是亚洲具有较强实力的航空公司。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中航和央航被迫搬迁至香港,逐步失去运营基地,航线急剧萎缩,又受到港英当局压迫,走向困境。
1949年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决定策动“两航”起义。同年9月11日,我国香港地下党领导成立了港九民航工会,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港九民航工会及时传达中央的意图,取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工会提出反对迁台、维护员工利益,把“两航”员工团结在一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香港各界爱国人士欢欣鼓舞,这其中包括“两航”员工。孙功赞是央航起义北飞的机务人员之一,在地下党领导的秘密准备活动时获得此面国旗图样,之后交给其妻子窦玉诚妥善保存。
1949年11月2日,军委民航局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端。一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原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和央航总经理陈卓林,率领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起义,两家公司的12架飞机胜利飞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
毛泽东主席赞扬“两航”起义,称“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起义当天,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会见并宴请“两航”起义全体人员,赞扬“这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两航”起义的爱国壮举,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和新中国民航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据孙功赞的女儿孙望超介绍,她小时候在香港家中见到过父母悄悄打开这面国旗。1950年,她和母亲在香港地下党“两航”人员的帮助下坐船回到大陆,她的母亲将一些物品扔进海里,并将一个包裹交给一位不认识的叔叔。船到了青岛附近,那位叔叔把包裹还回,对母亲说现在没有危险了。当时,孙望超并不知道这包裹中放着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她在整理物品时才发现这个包裹中放着这面国旗图样。2009年12月30日,孙望超将这面被精心保存的国旗图样捐赠给了民航博物馆。
缅怀历史,信心倍增;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中的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馆长日记
党建引领促发展 业务融合开新局
民航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肩负着宣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民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的重要任务。为讲好“民航故事”,民航博物馆始终注重发挥党建的旗帜引领作用,弘扬践行两航起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民航精神和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民航博物馆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和文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文化自信”谋划和推进工作,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宣传民航的窗口、科普教育的平台、文化建设阵地的作用。2020年民航博物馆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岗位聘用、人才招录和薪酬制度改革,坚持以评促建,扎实推进民航博物馆建设发展,成功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开启了民航博物馆“入主流、强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征程。截至2020年底,民航博物馆共有登记藏品10409件/套,实际数量30147件,其中“伊尔14型(4208号)主席专机”被定级为“国家一级藏品”。2016年以来,民航博物馆共举办了9个展览,其中“新中国民航70年发展历程展”和“启航——纪念新中国民航‘七一’‘八一’开航70周年展”,连续入选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民航博物馆始终坚持理论武装入心入脑,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三会一课”、每月固定党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常态化讲授主题微党课、择优选派党员赴民航党校轮训等方式,不断深化党建和业务知识融合,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举办“逆行飞翔——中国民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行动摄影书画展”时,有效运用“线上展览”模式,全面纪录和再现了民航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实现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双战双赢”的难忘时刻,线上展览不到48小时,浏览量就接近5万次。同时在大兴机场混流区和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地举行同名线下展,累计展出500余幅摄影、书画作品,吸引旅客驻足观看,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和广泛好评。
民航博物馆始终坚持在大战大考中锤炼政治担当,通过组织党员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不断强化党员政治自觉、责任意识,面对严峻的疫情态势,民航博物馆在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两个战场”同部署、齐发力,做好对全馆员工及外包服务人员动态健康监测、防控物资保障、通风消毒、馆内藏品安全以及值班值守等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成功实现了员工和观众“零感染”。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将这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宣传好、讲述好,民航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因素,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征集定点扶贫见证物1000余件,通过对方案策划、大纲编写、形式设计、施工布展、预展解说等数百项内容反复推敲和修改,力求精益求精,经过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高质量完成了“大漠深处民航情——民航局定点扶贫成果展”,充分彰显了民航博物馆人的责任担当。
作者 | 孟平 韩济阳 刘金龙 杨昆
策划 | 刘玢妤
本文图片由 民航博物馆、刘玢妤 提供
来源:中国交通报
电话:010-84323666 传真:010-84323600 邮箱:publicservice@caacmuseu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首都机场辅路民航20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98号 Copyright@2018 民航博物馆 京ICP备16029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