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展厅内,收藏着一架编号为4208的伊尔-14飞机。该机曾执行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任务,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谓镇馆之宝。2006年12月,4208号专机由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捐赠给民航博物馆。
伊尔-14飞机是由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12运输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的,1950年7月15日首次试飞,1954年开始投入使用。伊尔-14采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减小了飞机阻力,改进座舱设备,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1956年,我国空军从苏联引进49架伊尔-14,主要执行专机和空运任务,4208号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因为操控性能优良,4208号专机被挑选改装用于执行专机任务,并先后于1957年10月21日、12月8日两次执行毛主席的专机任务。
4208号专机的客舱由上海龙华飞机修理厂改装。在客舱内,床设在左侧,两把椅子及桌子放置在右侧,桌上摆放着一盏火炬形台灯。为了适应毛主席睡硬床的习惯,还依照床的尺寸定制了一块木板。在毛主席乘机时将木板放到床上,软床就变成了硬床。据4208号专机的机组人员回忆,毛主席乘机时一般都在办公或者学习,很少到床上休息。虽然是国内改装的,但4208号专机的客舱看起来要比另一架在苏联定制的专机好。在今天看来,4208号专机的客舱既狭小又昏暗。但在当年,伊尔-14飞机是国内最先进的客机,简洁舒适的客舱陈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与休息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4208号专机兼顾了安全与便捷。
复原后的4208号专机客舱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内没有特定领导人的专机,保障副总理级别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飞行任务被称为“专机任务”,而保障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4位领导人出行的专机任务被称为“重要专机任务”。4208号专机主要承担重要专机任务。
专机任务对飞行员的要求很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首长专机飞行大队大队长蔡演威曾多次执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据他回忆,在飞机着陆训练时,要求3个轮子同时落地;客舱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盛满水的杯子,要求杯子里的水不能洒出来,降落要很平稳,技术标准非常高。
1958年第4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幅名为《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照片,摄影师为侯波。当时,“毛主席大衣也没有脱,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文件,手中一支烟已燃了很长一段,好久都没有抽一口了”。侯波认为这是“拍摄毛主席办公照片的最好机会”,于是按下了快门。果不其然,照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杂志发行量很大。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仅此一张,所以格外珍贵。郭沫若还为这幅照片亲笔题诗《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直到今天,《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照片仍是为大众所熟知的经典照片之一。
发表在1958年第四期《中国青年》杂志上的照片
《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侯波摄影
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经过多方查找资料、认真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这张照片拍摄于4208号专机的客舱内,原因是照片上的火炬形台灯是4208号专机专属的。
专机飞行大队老空勤人员对4208号专机的客舱陈设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保证飞行安全,承担专机任务飞机的机务维护人员相对固定。时任4208号专机随机机械师的刘万敏在1957年专机飞到上海改装时曾随机前往,此后长期在专机上服务,对4208号专机的客舱非常熟悉,一看到《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照片,便立即判断出照片拍摄于4208号专机上。他的依据是:只有4208号专机上才有火炬形台灯。此外,4208号专机的窗帘杆是连在一起的,与照片一致。而曾经执行过毛主席专机任务的蔡演威也明确表示,火炬形台灯只有4208号专机上有。另一位资深机械长吴鉴清也支持这一说法。照片上的火炬形台灯是毛主席搭乘4208号专机最直接的证据。
专机大队大队长蔡演威在4208号专机前留影
在4208号专机的任务派遣单上,只有1957年10月21日、12月8日两次毛主席专机任务记录。由于缺乏更多资料,照片拍摄于哪一次还需要挖掘更多资料研究判定,但这一细节并不影响4208号专机的珍贵价值。人们之所以喜爱4208号专机,一是出于对毛泽东等共和国缔造者的缅怀;二是在博物馆凝望《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照片时,仍能从年逾六旬的毛主席全神贯注伏案工作的神情中汲取催人奋进的力量。
民航博物馆馆藏4208号专机
(转载自《中国民航报》 文:刘金龙)
Copyright@2018 民航博物馆 京ICP备160290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9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首都机场辅路200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