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中心工作。1950年8月1日,军委民航局分别使用“北京”号客机、XT-139号客机,开辟了天津—汉口—广州、天津—汉口—重庆航线,标志着新中国国内航线正式开通,史称“八一开航”。八一开航是中国民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当时,《人民日报》称之为“新中国民航建设事业的重要开端”。2009年出版的《新中国第一》一书收录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60项开创性事件,八一开航名列其中。
“八一开航原版历史照片”是民航博物馆极为珍贵的影像藏品之一,是二级文物,由原中国航空公司报务员都润荪拍摄和捐赠。都润荪是唯一拍摄“北京”号客机执行八一开航任务全过程的人,使得这组照片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此外,随着70多年前参与开航的当事人逐渐离世,鲜有资料留存,百岁老人都润荪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事件的宝贵口述资料。
两航起义主机被命名为“北京”号
1949年7月29日,在北京西郊机场举行“北京”号命名典礼。将要被命名为“北京”号的是XT-610号客机。这架飞机是最新式康维尔240型客机,机号XT-610,由中央航空公司于1949年7月引进,11月9日作为两航起义的主机自香港飞回北京。媒体称XT-610号飞机为“最新华丽客机”,有“冷热设备”,“服务周到”,“安全舒适迅速”。飞机客舱每排设有4个座椅,共40个。中间的通道将座位隔开,座位上方为行李架。
在典礼上,军委民航局局长钟赤兵、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表李涛、华北军区航空处处长油江、总飞机师潘国定先后讲话,然后由军委民航局副局长唐凯剪彩。钟赤兵指出:“北京”号的命名获得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以人民中国的首都北京为名,这不仅是该机驾驶人员的光荣,也是全体民航人员的光荣”。“北京”号的“北京”二字使用的是毛主席的字体,但并非毛主席亲题。对此,都润荪回忆,当时他听到军委民航局副局长唐凯在向来宾介绍情况时说:“北京”号的“北京”二字,原是想请毛主席题写的,但没有办到,于是就借用了毛主席题写的“北京大学”中的“北京”二字。
“北京”号载客飞往广州
1950年7月31日,潘国定机组驾驶“北京”号客机执行自天津飞往广州的调机任务。同行的都润荪回忆,搭乘该机的还有报道开航的《人民日报》记者田流,以及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一行。都润荪说,机场上一个着军装、带着枪的小青年告诉他:“飞机要送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和夫人,以及使馆全体人员,请你要保密。”在都润荪的照片中有一张当日乘客及机组的合影,是迄今为止唯一可见的一张乘客照片,非常珍贵。关于当天“北京”号搭载了乘客,可以从当时的报道中得到印证。1950年8月1日的《天津日报》称:7月31日,“北京”号自天津飞往广州前,“全体驾驶人员和全体旅客,并在机前合摄一影”。中国首任驻印尼大使为王任叔。经研究王任叔的专家确认,都润荪照片上的乘客确实为王任叔。换言之,都润荪拍摄下了首位搭乘新中国民航航班的乘客王任叔的身影。
天津—汉口—广州航线只飞了一个往返就停航了,主要是考虑到广州有受敌人空袭的危险。对此,军委民航局的一份文件中称:“津穗线因有遭敌袭危险只航行一次停航。”都润荪回忆说:在飞往广州时,“客舱里没有余座,我和机组在驾驶舱里。邻近广州,飞机收到地面通知,说广州上空有敌机。潘国定提出,敌机油料有限,如果来袭就无法返航了。我们继续往广州飞,不久收到消息说敌机飞走了。我们安全地在广州落地,当晚住在爱群大厦”。
人民航空振翼高飞
1950年8月1日,民航广州办事处在机场举行了盛大的开航典礼。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航线开辟时往往是“车水马龙”“冠盖如云”,随处可见“大腹便便的达官显要”和“花枝招展的贵妇妖姬”。新中国民航开航场景则截然不同。参加典礼的多是穿着灰布制服的人,搭乘几辆大卡车而来,这体现了新中国民航的新性质。两航起义后,毛主席、周总理分别致电两航人员,鼓励他们为建设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所谓的人民航空事业,就是指民用航空“必须为中国人民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建设而服务”,将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在典礼上,民航广州办事处政委陈瑞光、处长任泊生和广州市副市长朱光相继讲话。接着,解放军高举红旗列队前进,朱光副市长为飞机剪彩。典礼结束后,“北京”号飞机执行首航班机任务。中午,飞机在汉口落地,刚好碰到执飞天津—汉口—重庆航线的XT-139机组。下午,“北京”号再次升空,飞往天津落地。
(文:刘金龙)
在广州白云机场参加“八一开航”典礼的全体人员留影
Copyright@2018 民航博物馆 京ICP备160290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9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首都机场辅路200号
网站访问量: